【腾讯云】推广者专属福利,新客户无门槛领取总价值高达2860元代金券,每种代金券限量500张,先到先得。

1955年9月27日下午,周恩来总理在隆重举行的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将军军衔的典礼上,分别将授予大将、上将、中将以及少将军衔的命令状,一一授予了粟裕等在京将官。

授衔结束后,将军们纷纷将代表荣耀的军装小心翼翼地收起来,方便下次穿。但却有一人十分特殊,他在被授予军衔后拒绝穿军服,他便是被授予上将的赵尔陆。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赵尔陆为何拒绝穿代表荣耀的军装呢?毛主席知道这件事后又有何反应?

1955年,解放军首次大授衔

1951年7月10日,中美双方在开城举行朝鲜战争的首次停战谈判。美方谈判代表是远东海军司令乔埃中将,我方谈判代表则是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就两人在军队内的职务来说,他们是不相上下的,但问题就出在我军没有军衔制度。

既然是谈判,不说在身份上压过对方一头,至少也要平起平坐。为了不在美方面前落于下风,代表团只好临时抱佛脚,给代表们安上一个“军衔”,邓华也被介绍为邓华将军。

1951年国庆节的晚上,彭德怀在指挥志愿军迎击美军“秋季攻势”的间隙,给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发去一封电报,建议国内应该考虑七项战略工作,其中就提到了实行军衔制。因为彭德怀知道实行军衔制是战争的结果,也是大局和方向,是必须要搞的。

收到彭德怀的电报后,毛主席十分重视,因为此时不但在异国作战的志愿军急需设立军衔,就连国内在军队管理方面也有引入军衔制的必要。

新中国成立后,有不少干部或者年龄大了,或者文化水平不够,实际干不了什么事,但是又没有复员或者是转为文职干部。如果设立军衔制的话,就能既照顾这些老干部,保证他们的待遇,又能激励年轻人,给他们发展的机会。

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曾打了个比方:“一个很老的不能做什么工作的团长,可以被授予上校,他只拿上校薪水不做事的话,他也不会有什么意见的,这样总比占着茅坑不拉屎要强得多!”

1952年4月,彭德怀回国治病,中央便决定留他在北京主持军委的日常工作,和罗荣桓一起负责军衔评定的具体工作。至此,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实行军衔制的帷幕也被彻底拉开。

在授衔的最初提名方案中,毛主席是大元帅;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是元帅;李先念、谭震林等人是大将。可是当毛主席看到这一方案后,却拒绝大元帅军衔,也不要勋章。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的威望已经很高了,因此当党内外人士和民主人士知道这件事后纷纷发言,认为毛主席等领导人都是解放军的缔造者和创造者,还指挥过众多重大战役,应该被授予军衔。尤其毛主席的功劳最大,完全可以被授予大元帅。

一天,总干部部副部长宋任穷和彭德怀、罗荣桓去向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汇报授衔工作。期间,彭德怀和罗荣桓汇报了他们刚刚提出的方案,这一方案和最初提名的方案基本一致。

毛主席听完汇报后,笑着说:“评衔工作是很难的,你们辛苦了。但我这个大元帅就不用要了,再说了,让我穿大元帅的制服我也会很不舒服的!”

还没等其他人说话,毛主席就问刘少奇、周恩来等人:“你们的元帅军衔还要吗?”刘少奇等人纷纷摇头说:“不要了,我们也不要了。”毛主席转身问李先念、邓子恢等人:“你们几个的大将军衔还要吗?”

当时李先念等人都已经转到地方工作了,因此他们也都摆摆手说:“不要了,不要了。”

如此一来,不仅毛主席辞帅成了不能改的事实,其他已经转业到地方的领导人也大多不再授予军衔。这一举动,不仅令全军干部受到了一个很大的教育,同时也解决不少在评衔中出现的矛盾。

1955年9月27日下午2点30分,隆重的授衔仪式在中南海举行,周恩来总理将授予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军衔的命令状,一一授予了粟裕等在京将官。

下午5点,中南海怀仁堂内奏响了国歌,毛主席将授予元帅军衔的命令状,一一授予朱德、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和叶剑英。林彪和刘伯承因为在外地养伤,没能出席授衔仪式。

共和国军队的首次授衔,共授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7名……授衔结束后,大家连忙回家将象征荣耀的命令状和军服收起来,方便下次使用。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众多被授予军衔的将军中,却出现了一个拒绝穿“军服”的人,他便是赵尔陆。

那么赵尔陆是谁呢?他为何不愿意穿军服呢?

内容分享:
【腾讯云】Lighthouse助力跨境电商业务扬帆出海
Top